2010年12月19日 星期日

揚琴

揚琴俗名蝴蝶琴。堅木為箱,上覆桐板,板上有四或五長橋,橋上架以金屬絃,每音二絃或三絃不等,以竹片敲之發聲,其音鏗鏘猶如鋼琴,大約在明朝由中東傳入中國。如今在現代國樂隊裏亦佔極重要的地位。揚琴是中國樂器中唯一的世界性樂器﹐並列為世界三大揚琴體系之一﹐世界三大揚琴體系為中國揚琴﹑歐洲揚琴﹑西亞-南亞揚琴。至今發現最早的中國揚琴圖片是明代琉球的瑤﹐演奏者手持兩支竹片擊弦,和歐洲的德西瑪琴幾乎一樣。



  揚琴以木盒為共鳴器,木盒上面張以桐木板,板上設有兩條長橋,橋上架以鋼絲絃線,一行四根,原本只有八行,後來改為九行、十行。來台後約於民國四十一年(公元後一九五二年),為了便於轉音,改為十四行。後來因體形甚大,攜帶笨重,才又設計一種十三行半階小揚琴。改良後的大揚琴更涵括了鋼琴大部份音域﹐無論演奏中西樂曲均可得心應手﹐揚琴的演奏手法可分為單竹﹑齊竹﹑輪竹以及雙跳﹑三跳等等﹐特殊技巧有反竹﹑竹尾撥弦﹑雙音琴竹﹑指套滑音等等﹐ 揚琴是一種琴身成梯形的擊絃樂器,音色清脆悅耳,悠揚動聽,善於表達輕快明朗、活潑奔放的情趣。



  揚琴音色美而悠揚,可以打出和聲,能合奏、齊奏、伴奏、及獨奏。揚琴的音響色彩變化,主要通過技術動作的各種層次對比來表現。一般情況下,音響色彩的剛柔層次,主要依靠琴竹(註)擊弦前舉起的高度及其向下擊彈的速度的變化來實現;厚薄層次主要依靠擊弦點位置的變化來實現;虛實層次主要通過各種滑抹類,揉弦類等技法的運用來實現;明暗層次主要通過制音器踏板全放、半止或全止的控制變化來實現;抑揚層次主要通過琴竹頭觸弦時值快慢的變化來實現。揚琴具有清脆的音色,寬廣的音域,又可同時奏出和音及快速音,在合奏中是一件極重要的樂器,獨奏方面亦極有特色與表現。



註:琴竹,是揚琴的主要附件,揚琴之能發音,全靠琴竹擊弦之振動。一台揚琴聲音的

  大小除了揚琴本身共鳴之外,琴竹擊弦之輕重也有關係。擊弦之輕重,那是看某一

  曲中之需要,一般我們可以用揚琴的技術來克服它。至於揚琴音色的柔美、圓潤,

  那就是兩根琴竹的問題了。琴竹的好壞,對演奏揚琴的音色,有決定性的關係,所

  以絕不能看它小小的因而忽略它。



~~~~揚琴的使用


揚琴在我國的使用極為廣泛,除地方戲曲,曲藝用其伴奏外,還以多種多樣的表演形式:獨奏、重奏、齊奏、伴奏以及在民族樂器合奏中出現在舞台上。例如:在廣東音樂、廣東南音、廣西文場、恩施洋琴、雲南洋琴、徐州琴書、榆林小曲、湖北小曲、長德絲絃、梅花大鼓、江南絲竹、東北影調、四川琴書、四川洋琴、四川清音、廣西文場、內蒙二人台、北京琴書、山東琴書、天津時調等以及新疆、西藏少數民族歌舞音樂中,揚琴都是不可缺少的主要樂器,並在演奏中由此形成不同的流派和鮮明的地方色彩。



揚琴的種類



一、小揚琴



  這是最早期的揚琴,設有兩排碼,各設7~10檔音位。小揚琴因為只有自然音(鋼琴的白鍵),不能轉調,所以很早就有上下絃半音定絃法,及左右橋半音定絃法的改革,以獲得變化半音來轉調。但基本上因橋數都沒有增加,所以演奏、製作均很困難。由於這種琴的體積小,音域窄,轉調困難,目前只作為民間少數人自娛的一種樂器。





二、快速轉調揚琴





  這是1959年由北京楊竟明先生改革成功的四排碼揚琴,採用五二多排並列原則,解決了張力問題,以四橋並列取代傳統之兩橋,橫向定音階,增加音域。並採用變音滾軸與推滾承軸、變音槽,解決了微調或半音變化問題。和之前小揚琴相比,它擴大了音域,美化了音色,用變音槽升降半音的方法以利於轉調,是較為廣泛使用的揚琴形制,這類琴有北京的401、上海的78型、79型等。





三、平均律揚琴



  1950年代天津鄭寶恆先生改革了「呂律式大揚琴」,1970年代至1980年代又出現了廣州紅旗牌〈陳照華改革〉、上海81型、北京501〈桂習禮改革〉等不同排列形制的揚琴,他們的共同特點是不使用變音槽就能夠達到直接轉調的目的,促進和繁榮了創作,又豐富了表演技藝,使揚琴藝術向更高的階段發展。
進入標準尺寸的圖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