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8日 星期日

孟德爾頌的生平

巴哈音樂喚起者
平常我們常常聽到的都是音樂家一生貧窮,不過這絕對跟孟德爾頌扯不上關係。他的名字 Felix 就是幸福、快樂的意思,或許這個名字也的確為他帶來許多好運! 1809 年 2 月 3 日出生於德國漢堡,父親是位銀行家,母親的家境也非常優渥,彈得一手好鋼琴並精通四國語言。由於這樣的家庭,孟德爾頌自幼便學習音樂,且專心的以音樂為職業,為初期浪漫派的音樂發展有著非常大的功勞。三歲時,全家遷居柏林,他便在這裡長大。
孟德爾頌自小便顯露出音樂才華。9 歲第一次公演,11 歲開始作曲。不過,真的很少人能有這樣的幸運,因為他們家還聘有一個私人的管弦樂團,也之所以他能隨時聽到他自己早期作品的演出,而且還是有職業水準的呢!
孟德爾頌除了音樂作品上的貢獻外,還有幾件值得提及的事:1829 年他不顧當時音樂權威的反對,親自指揮演出巴哈的馬太受難曲。這是巴哈死後 79 年第一次被公開演出。因為這次的演出,使得大家開始注意巴哈,巴哈的音樂也逐漸在世界各地的音樂會中被演出。
1835 孟德爾頌 27 歲時接受萊比錫大學贈送的名譽博士學位並擔任管弦樂團指揮。翌年與賽希兒 . 蘇菲 . 強魯諾結婚,育有子女五名,家庭美滿又有崇高的社會地位。34 歲時與舒曼合作創辦了萊比鍚音樂學校,孟德爾頌為首任校長,這所學校後來成為歐洲重要的音樂學校之一。

孟德爾頌的容貌端莊高雅而有貴族的氣派,他的興趣與嗜好也屬於較高級的。由於一生充滿了光榮與幸福,因此音樂也都是高雅、嚴謹、明晰、邏輯、安適、自在、保守、謹慎、愉快的旋律。孟德爾頌一生平坦順利,連死時都是平靜的去世,沒有任何痛苦。他僅僅遭遇到的一次打擊是在他死後的事,因為他的祖先是猶太人,納粹政府禁止他的作品公演,紀念碑也被破壞。

孟德爾頌也是百年難得一見的全能型音樂天才,身兼作曲家、指揮家、鋼琴家、教師、行政人員等多重身份,還有銀行家後裔的背景,使得孟德爾頌有足夠的財力周遊歐洲各國,成為一位名符其實的旅行家。
就後世的眼光來看,孟德爾頌的作品稱不上有個性,但是孟德爾頌在世的時候就被推舉為大師,舒曼 、白遼士、李斯特 等浪漫派的健將均給予孟德爾頌的作品極高的評價,這應該是因為孟德爾頌的音樂技法確實是高人一等、完美無瑕所致。另外,孟德爾頌創辦了萊比錫音樂院,為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奠定基礎,把萊比錫塑造為當時德國的音樂之都,功不可沒。

再就孟德爾頌對現代音樂文化的影響來論述,孟德爾頌可說是一位革新者,因為他將布商大廈管絃樂團的演奏曲目更換成以莫札特貝多芬海頓巴哈韓德爾為主的內容,並且介紹了史博、羅西尼李斯特蕭邦舒曼舒伯特 等人的音樂,這些曲目幾乎也是現代音樂會曲目的主體,由此可見孟德爾頌的眼光遠大。當然,我們也不會忘記:指揮棒是由孟德爾頌創造出來的,他可以說是第一個能夠符合現代指揮家定義的指揮家。



孟德爾頌著名的作品包括:樂劇「仲夏夜之夢」、神劇「以利亞」、「宗教改革」( Reformation ) 交響曲、「義大利」( Italian ) 交響曲、「蘇格蘭」( Scottish ) 交響曲、「芬加爾山洞」序曲、C 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及多首「無言歌」( Song without Words ) 等。

舒曼的生平

舒曼,德國作曲家。1810年6月29日生於德國薩克森的茨維考;1856年7月29日逝於波昂附近的安德尼西的一所瘋人院。

早年的學習與發展

舒曼的父親是位作家兼書店老闆,在茨維考創辦印刷廠。這樣的環境使舒曼很早就與文學接觸,進而對舒曼的音樂和散文寫作產生重要影響。舒曼大約在六歲時開始上鋼琴課,但直到十歲時,在聽了當時偉大鋼琴家莫舍勒茲(Ignaz Moscheles)的音樂會之後才引發了他對音樂投注全部心力的興趣,隨後開始著手作曲。

結識克拉拉
1828年舒曼19歲,以優異的成績通過考試,並照著母親的期望進入萊比錫大學研讀法律,但並未認真上課,反而消磨無數的時光與朋友們討論藝術與人生。並且模仿名作家保羅(Jean Paul)的風格,來寫詩作曲。在此同時舒曼也開始聽舒伯特的歌曲,並成為舒伯特音樂的終生提倡者。而在1828年到1829年間,舒曼在當時的名鋼琴師威克(Friedrich Wieck)門下學習鋼琴,並結識當時其年僅9歲女兒克拉拉(Clara)。

深信音樂為其終身的工作

舒曼與法律的短暫接觸,使他深信音樂應是其終身的工作。他發現自己於鋼琴上的即興作曲比文學上的努力更能在情感上表現自己。但是為了其母的期望,舒曼仍於1829年前往海德堡大學研究法律。在1830年,舒曼的母親似乎被威克所說服,勉強同意舒曼繼續學習音樂,於是舒曼搬進威克家中,但是不久之後威克與克拉拉一起出外旅行,迫使舒曼向另一位音樂家多恩學習。

這時期,舒曼在音樂之外還有其他的愛好,除了發表他的第一部音樂作品《阿貝格變奏曲》之外並開始寫小說《大衛協會》(Die Davidsbundler)。此外在這時期舒曼還結識了蕭邦。

1832年,由於舒曼與老師多恩關係趨於惡化,於是舒曼決定停止上課。同一年,舒曼試圖利用一種機械裝置來強化他的手指,但卻毀了他右手的第四指,使得舒曼想成為演奏家的希望成為泡影。

新音樂雜誌與克拉拉

1834年,舒曼25歲,與數位朋友一起創辦了《新音樂雜誌》,並擔任主編長達十年之久。在當時大多數的音樂雜誌都相當的保守,這時舒曼常用不同的筆名,推薦評論當時的音樂創作,並嚴辭批評守舊的音樂家們。後來這份雜誌成了德國相當著名的音樂雜誌。此外,在這一年舒曼與威克的一名學生芙里肯訂婚,但之後不久與其分手,原因是舒曼對克拉拉的愛意日見增長。

舒曼與克拉拉的愛情猶如小說般,他們倆是慢慢相戀的。在克拉拉的孩提時代兩人的感情便相當好,但當舒曼看著一位可愛有才華的女孩出落成一位美麗的少女時,舒曼便忘了芙里肯,轉而追求克拉拉。但是威克並不願將克拉拉嫁給舒曼,並且千方百計要將他們分開。最後來在兩人的努力之下,婚禮終於在1840年舉行。

音樂創作

在1830年到1840年這段期間,舒曼主要從事於鋼琴音樂的創作。這時期一些重要的鋼琴作品有《兒時情景》、《展技曲》、《交響樂變奏曲》等。

而在與克拉拉結婚之後,舒曼則轉而專心於歌曲的創作。舒曼喜歡將歌曲匯集而成音樂集。他著名的歌曲集有《女人的愛情與生活》、《詩人之戀》、《套曲》等。翌年,又轉而致力於從事交響曲的創作。這一年舒曼寫了第一號交響曲《春》以及第二號交響曲。

精神病的折磨

不幸的是,到了1840年的晚期,舒曼受到了精神病的折磨,並且開始影響到他的工作。也使得他許多的理想抱負無法實現,作品也有許多未如以往。但仍有傑出的作品寫成,如:《A小調鋼琴協奏曲》、《A小調大提琴協奏曲》、降E大調交響曲《萊茵》。到了1852年,舒曼的病況惡化,於是被送往安德尼西的瘋人院,之後卒於該地,結束了這位「音樂文學家的一生 進入標準尺寸的圖片

2010年11月21日 星期日

小約翰. 史特勞斯

1825 年 10 月 25 日生,六歲時在鄉下的祖父家中寫下生平第一首曲子,儘管身為音樂家的父親反對他走向音樂之路,但小約翰背地裡仍瞞著父親學習小提琴,十九歲時,便在餐館指揮自己成立的伴舞樂團,從此,這位日後被暱稱為「Schani」的年輕音樂家,立刻就如風暴一般席捲了整個維也納。

當小約翰、史特勞斯還很小的時候,每次看到 父親手拿指揮棒意氣風發地指揮樂隊時,小小心靈便充滿了崇拜與憧憬, 在不知不覺中感染了對音樂的喜愛,因此時常背著父親偷偷地學習樂器, 而且彈得有聲有色。跟著父親樂隊裡的第一小提琴手阿蒙學習演奏技巧, 這時的小約翰、史特勞斯進步神速,已經展現出非凡的天賦。有一天當地 正聚精會神地練琴時,房門途然被踢開,父親怒氣沖沖地走進來,不分青 紅皂白便將小提琴搶過來,摔成兩段。老約翰、史特勞斯為了斷絕兒子學 習音樂的心,就送他去商業學校就讀、此時小約翰、史特勞斯才十五歲, 與他父親幼年的遭遇極其相似,在學校也因志不在此而表現不佳,於是父 親又聘請家庭教師嚴格督促,希望他培養成傑出的銀行家。然而,此種做 法卻未能阻止小約翰對音樂事業的熱愛,在母親安娜、舒特雷蒙的暗中支 持下,繼續跟隨音樂老師學習。

  當小約翰、史特勞斯十八歲時,父親因另結新歡 而與安娜發生了嚴重爭吵,最後在惱羞成怒之下,遂拋妻棄子帶著新歡共賦同 居。父親的出走對小約翰、史特勞斯的音樂路途而言,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從 此他可以放心大膽,毫無顧忌地專心學習酷愛的音樂了。在母親的安排下,小 史特勞斯先後師事柯爾曼與德雷斯勒學習樂理與作曲。

  1844年,十九歲的小約翰、史特勞斯,舉行首次 演奏,公然挑戰父親在維也納樂壇的無上地位。此舉轟動了全維也納市,民 眾都爭相一睹維也納圓舞曲的父子之戰。小史特勞斯新作的圓舞曲“ 寓意短 詩”,在觀眾的熱烈要求下連續演奏了十九遍,因此,第二天的報紙才會出現 這樣的報導。它似乎預示著老約翰、史特勞斯已如入暮的夕陽,盛期已過,小 約翰、史特勞斯則如東昇的旭日,前途充滿光明。

  1849年,老約翰竟以四十五歲的壯年,因病去世, 從此整個歐洲的圓舞曲樂壇就是小約翰、史特勞斯的天下了。二十四歲的小約翰 自此繼承了父親的樂團指揮,另外,除了每晚必須指揮自己的樂團外,他還要發 表新創作的圓舞曲,忙碌的情形令人難以想像,受大眾歡迎的程度更遠遠凌駕老 約翰之上。以圓舞曲風靡維也納的小約翰,不僅在當地演奏,更率領樂團走遍歐 洲、法、英、義、俄等地都曾留下他到訪的足跡,最後終因過度勞累,而不得不 放下手中工作暫時休養,由他的二弟約瑟夫,三弟愛德華代理。

1854 年,29 歲的小約翰在希希皇后的皇宴婚禮上演出,同個時期,小約翰更將一手組織創立的樂團與父親的樂團合併,連續在歐洲英、俄、德、荷等地進行旅行演出,贏得滿堂喝采,更為自己打下明星級大師的根基。值得順便一提的是,小約翰.史特勞斯聲望日隆的這段時間,也是維也納這座帝國皇城邁向現代化的轉捩點,拆掉昔日城牆,成就了今天著名的環城大道。史特勞斯的作品除「蝙蝠」等十六首輕歌劇,以及若干管弦樂曲外,其餘都是圓舞曲,總計有四百餘首之多,故也有「圓舞曲之王」的美稱。

  三十七歲時,小約翰、史特勞斯創作了膾炙人口的 不朽名作“美麗的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藝術家的生活” 等等。1872年,美國在波士頓舉行世界和平音樂會,特別邀請小約翰、史特勞 斯為總指揮。為了這場演奏會,據說主辦單位特意建造了可以容納二萬人的舞 台及十萬聽眾的超大音樂廳,並為他配置了一百名副指揮。在這些盛況空前的 演奏會上,聽眾無比熱烈又激動,大家簇擁在舞台上,向他瘋狂地喝采和歡呼。

  為了慶祝小約翰、史特勞斯演出四十週年, 一八八四年十月,維也納宣佈放假一星期,全市懸掛國旗,各種獎章、禮 物及榮譽學位,紛紛從世界各角落蜂擁而至。一生夢想能在咖啡廳夜總會 以音樂歡娛佳賓的小約翰、史特勞斯,終於成為全世界最受人愛戴景仰的 名作曲家、指揮家,並被導為“圓舞曲之王”。
View Image

2010年11月14日 星期日

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是俄羅斯作曲家。1840年五月七日,生於烏拉爾的 一個廠長兼工程師家庭。自幼身體脆弱,溫柔善感。從小喜愛俄羅斯民間音樂和莫札特的歌劇。
  柴可夫斯基沒有音樂神童的經歷,十歲至二十二歲之間的十二年中,被迫與法律為伴, 音樂只能成為「業餘愛好」。1862年他終於獲得了全心投入音樂藝術的權利,開始了他的 音樂教學和創作生涯。三十年中,柴可夫斯基創作了數量可觀的歌劇、舞劇、交響曲、交 響組曲、標題性交響序曲、幻想曲、器樂協奏曲和大量的浪漫曲及鋼琴曲。特別是自1877 年結識了友人梅克夫人以後的十三年,是柴可夫斯基創作的極盛時期。1890年這段特殊而 神秘的友誼突然中斷,對柴可夫斯基產生了致命的打擊。不過,即使是面臨絕境,身心交 交瘁的柴可夫斯基依然創作出了一些充滿光輝和溫暖的作品。
 1893年夏,他完成了絕筆之作"第六交響曲""悲愴", 同年十月親自指揮了作品的第一次公演。幾日後突然得了重病,於十一月六日去世, 下葬於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墓地。
  "如果不是為了音樂,我早已要發瘋了"-這是柴可夫斯基的呼喊; "我的理想是要成為一個好的作曲家"-這是柴可夫斯基質樸的宿願; 「只有從藝術家靈魂的深處傾瀉出來的音樂,而又被靈感所感動的音樂,才能夠感 動聽眾,占有聽眾」,「沒有觸及內心,就不可能有音樂」-這是柴可夫斯基關於 他自己音樂的批注。

《音樂特質》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中,歐洲式華麗而優雅的風格, 較之俄羅斯式樸素的鄉土色彩更為強烈些。由於他身處俄國人的生活環境,以及 他本身的天性,在他的音樂中,經常蕩漾著深邃的哀愁感。從這種特性上看,他 的音樂算是折衷式的。他那富於魅力的音樂,不久就風靡歐美樂壇,引起萬人的 共鳴。

《音樂作品》

  柴可夫斯基最早獲得獎賞的作品,就是1879年首演 的歌劇「尤今.奧尼琴」這是非常優美的音樂,是描寫俄國非常悽楚的愛情故事。 後來又發表著名的管絃樂曲「義大利隨想曲」他的聲譽才逐漸高漲,1887年到歐洲 各國旅行演奏,1891年被聘前往美國指揮自己的作品。在這段時間中,發表了" 第五交響曲"、歌劇"黑桃女王"、芭蕾舞劇"睡美人"等。 1892年,發表芭蕾舞曲"胡桃鉗",1893年"第六交響曲";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包括十首歌劇、三首芭蕾舞劇、六首交響曲、五首交響詩、五 首組曲、三首鋼琴協奏曲、一首小提琴協奏曲以及其它管絃樂曲、室內樂曲、鋼琴 曲、合唱曲與歌曲等。他是一位最出色的俄國代表性名作曲家。
彼得‧伊利契‧柴可夫斯基,一位知名的俄國音樂家,相較於同時期的「俄國五人組」(桂宜、鮑羅定、穆梭斯基、林姆斯基-柯薩可夫、巴拉基雷夫),他的作品既包含國民樂派的描述性標題音樂,又有古典樂派的抽像美感,但在浪漫的風格中也富含了俄羅斯的地方色彩,十分的具有個人特色。
早年的學習與發展
於1840年5月7日誕生於一個富裕的中產家庭,從小就對音樂有極度的狂熱,儘管如此,由於他小時候在音樂方面並沒有什麼特殊表現,所以他從法律學校畢業後便在司法部擔任一小職員;到了1862年,柴可夫斯基開始接觸了音樂班,並且研習了有關音樂的課程,終於,他辭去了司法部的職務,開始以教授鋼琴維生並積極從事作曲;他的第一首公開演奏的作品是一組舞曲,於1865年9月時由小約翰‧史特勞斯指揮,在帕弗洛夫斯克的露天音樂會上演奏;之後,他開始於俄羅斯音樂協會分會任教,雖然薪水相當微薄,但卻不能改變他想成為一位音樂家的決心﹔隨著日子一天一天過去,他的作品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受到大家的注意﹔如同大家所知,他的作品中較知名的有:天鵝湖﹑羅密歐與茱麗葉﹑1812序曲等等。
撲朔迷離的感情生活
柴可夫斯基的一生中最困擾他的莫過於他的同性戀傾向,當時的風俗並不允許這種事情發生,可憐的他便將此事長期壓抑在心中,為此他還迫使自己與一曾是音樂學院的學生—安東妮娜‧米尤柯娃(Antonina Milyukova)結婚,當然,可想而知這段婚姻並不幸福美滿,兩人共同的生活讓柴可夫斯基幾乎要崩潰了,雖然最後這段姻緣還是以離婚收場但卻暫時遏止了他是同性戀的謠言﹔在柴可夫斯基的生命中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女人—娜婕達‧馮‧梅克(Nadezhda von Meck),她與柴可夫斯基長期通信並提供他旅遊四處及作曲生活所需的經費,儘管兩人的書信來往相當頻繁也相談甚歡,他們卻有一種共識就是不要見面,即使不巧同時出現在同一場合或是擦肩而過他們也都當作互不相識以保持彼此在心目中的完美形象。
死因成謎
柴可夫斯基的晚年並不同於一般作曲家的窮困潦倒而是擁有相當的名氣與成功,而他的死因卻一直都是個謎,有人說他是飲用生水而感染霍亂而死,也有人說他是自殺死的,還有一種說法是柴可夫斯基怕同性戀的事事跡敗露而自殺的﹔不管如何,他所作的曲子知名度並不因為他的死而有所減弱,甚至流傳至今依舊受到大家的歡迎,這也是所有作曲家所盼望的結果 進入標準尺寸的圖片

聖桑的生平

芭蕾舞《垂死的白天鵝》一直是劇院內受人歡迎的劇碼,這齣芭蕾的原始音樂是取自法國音樂家聖桑的《動物狂歡節》。
  聖桑像是生來就會彈鋼琴與作曲一樣,七歲就在沙龍演奏;十歲時第一次搭配樂團開音樂會,演奏貝多芬、莫扎特的作品。聖桑的雙親稍後送他去學作曲,不過他仍然經常公開演出,直到去世為止。
  聖桑最早的兩部交響曲寫於1853年與1857年,這兩首作品明顯的流露出莫札特與貝多芬的影響。1857年他得到法國馬德爾教堂的管風琴師的職務,1858年,聖桑二十三歲時,開始創作一系列的協奏曲,共有五首鋼琴協奏曲、三首小提琴協奏曲和兩首大提琴協奏曲。他的協奏曲具有抒情的魅力,結構嚴密。聖桑最廣為人熟知的兩首室內樂作品《死之舞》與《動物狂歡節》,曲調優雅迷人,風格典雅,至今仍是音樂會上常見的曲目。
  1852年聖桑和李斯特相識,李斯特影響聖桑極深。在技巧方面,聖桑共寫了四首交響曲,除了第三號交響曲外,其餘的均運用了李斯特的主題形式;這位音樂家一生共寫了十三部歌劇,現今較為人知的《參孫與達麗拉》於1877年在李斯特的幫助下,以德語在威瑪首演,但法國巴黎歌劇院卻過了十四年才勉強願意接受這部歌劇。
  《參孫與達麗拉》在巴黎上演後受到熱烈的歡迎,聖桑的命運為之改變,他成了海內外的傳奇人物,上流階級接受他,1902年他受託為愛德華妻世加冕典禮寫一首進行曲,也參加加冕儀式;1915年法國政府認命他為官方代表,出席舊金山博覽會。
進入標準尺寸的圖片  除了作曲外,他還參與很多活動,為李斯特的交響詩作品辦音樂會、寫音樂評論文章、旅行。聖桑很喜歡旅行,他晚年周遊各國,最後一次旅遊在1921年,到了阿爾及利爾,十二月十六日的黃昏,他如同往常一般,練鋼琴、寫信、玩牌,上床休息,就在睡眠中與世長辭。

白遼士的生平

白遼士1803年出生。他的父親本身就是醫生,因此非常希望小Hector可以當醫生為職志,強迫他進醫學院就讀,但由於他真的對音樂非常熱愛,所以他就私下自 作主張從醫學院退學,以便能進 去巴黎音樂院唸書。這時他氣急敗壞的父親,便拒絕給他經濟支援,Hector只好半工半讀地完成音樂院的學業,1830年完成了他最有名的作品,也就是「幻想交響曲」,曲子本身還有個副標題叫做「一個藝術家生涯中的插曲(Episode in an Artist's Life)」。
這首曲子在十九世紀的交響曲史中占有相當相當重要的地位,除了它的「藝術價值」還有就是他採用了許多「新」素材。(我記得我當時在音樂院上「交響曲史」時,光這首曲子就上了兩個禮拜,可見份量之重。)而其中最重要的也就是「idee fixe」。這個字的意思就是「固定樂思、固定樂想」,以前的主題是在陳述作品的一開始,通常奏鳴曲(Sonata)為兩個主題(或兩組),復格(Fugue)為一個主題,但「idee fixe」是整首曲子的每一樂章中都會不定處地出現這個主題用來改變樂曲的情緒與內容,這個長且富有感情的主題表示著作曲者那因心儀一位女子而受到困擾的心。那說到關於這首曲子的這個部份,當然不免要說說其中的一段「逸事」囉!
當他還是巴黎音樂院的學生時,因他本身對文學就非常喜愛,他看過莎士比亞劇團到巴黎的公演,更加令他激動不已。同時,他還對 劇中飾演當女主角的Smithson小姐唸唸不忘,而且他自己還非常執意地要「娶她為太太」。但那時他還是個窮學生(還記得嗎?他爸不給他錢呀!),所以一個在當時紅得發紫的明星怎麼可能會喜歡上他呢?但他當然是不死心囉!屢次邀請Smithson小姐都沒回音,他真是快發瘋了,後來他投注這股「激情」花了三年,在1830年完成了這首「幻想交響曲」。隔年,他獲得「羅馬大獎」到義大利留學,也結識了孟德爾頌。自羅馬回法國之後,他開始組織樂團,並與李斯特、華格納、蕭邦都成為朋友,但他的音樂在當時還不是很被接受。一直到晚年才在法國得到成功。他在1869年於巴黎過世。
除了「幻想交響曲」,他受歡迎的作品還包括:「哈洛德在義大利」《Harold en Italie》(這首曲子當時是要獻給當時最紅炸子雞Paganini,但竟被帕先生嫌曲子太容易而不幫他演奏,作曲家有時真的挺難為的。)、羅密歐與茱莉葉《Romeo et Juliette》。
可能你這時候還在關心白遼士與Smithson小姐兩人後來有沒有結果,白遼士從羅馬回來後聲名大噪,Smithson小姐真的被這位「有心人」在1833年給娶回家了,然而,當時後Smithson小姐已經寥倒,背了一些債,白遼士也努力幫忙她還錢,大概是「貧賤夫妻百日哀」,因此「幸福快樂的日子」在七年後就宣告終結了。View Image

舒伯特

進入標準尺寸的圖片1797 年 1 月 31 日出生於維也納郊外的李希典塔爾村莊,他的父親是農民出生的小學老師,後來開創了一所私立小學,親任校長,母親是廚師,由於生活貧困,父母所生的14個孩子,只養大了五個。舒伯特所受的音樂教育非常有限,舒伯特小時候由父親教他小提琴,大哥教他鋼琴,十一歲進入皇家學院 ( Imperial College , Konvikt )攻讀音樂,住進神學院宿舍,並加入維也納宮廷禮拜堂合唱團(今維也納少年合唱團)高音部隊員,直到十六歲因變聲不能再演唱童聲高音才離開 。期間,前往薩里耶利 ( Antonio Salieri ) 門下接受三年正規的作曲課程,所有的音樂知識幾乎全賴自己的摸索與努力。 同時他在他父親的學校裡擔任助教師,此期間的創作如 F 大調彌撒曲、魔王、野玫瑰…等。他早年就展現了非凡的音樂才華,經常為家中和友朋之間的演奏,譜寫歌曲管弦樂曲和室內樂曲。並在學校管弦樂團擔任小提琴手,還為這個樂團寫作了他的第一號交響曲﹝一八一三年﹞。1812年以作品1的名義出版「魔王」一曲時,已經譜寫了將近七百首的樂曲。一八一四年十月十九日,舒伯特為歌德的詩《紡車旁的麗卿》譜曲,有人認為這是德國藝術歌曲的濫觴,此說雖不見得壇精確,但這首歌卻打開了舒伯特創作靈感的閘門。一八一五年,舒伯特就創作了一百四十首砍曲。在他短暫的一生﹝三十一年﹞當中,一共創作了六百多首歌曲,所以被稱為「藝術歌曲之王」。
舒伯特脾氣溫順,如赤子般的純真笑容經常掛在臉上,這使得他很受朋友歡迎,他身邊一直都圍繞著一群關心他的朋友,這些朋友有些在經濟最困頓的時候接濟他,有些人的詩作給予他創作的靈感,有些在舒伯特身前死後都極力推廣他的音樂。雖然他作品數量頗豐,又完成了六首交響曲 ( 十六歲寫出第一首交響曲 ),但是並沒有任何經濟支援。經過朋友幫忙,他在 1818 與 1824 年,受聘於匈牙利 Esterhazy 公爵,擔任公爵女兒們的家庭教師。不過,他還是喜歡隨興的生活,對於社會地位、貴族生活全不感興趣。每回只要拿到錢便呼朋引伴到咖啡廳取樂,等錢花光了再由朋友接濟他。在這種波希米亞式的生活中,他有時甚至將樂曲譜寫在帳單背面。


對於文學、詩歌,舒伯特一向易感,使他在藝術歌曲的領域裡獲得最大的滿足與成就。他寫了超過六百首藝術歌曲,他會用同一首詩作,譜寫不同曲調的曲子,有些歌德和席勒的作品甚至超過六次以上。他在音樂與文字間找到一個讓兩者安適而不扞格的情境,使兩者能在表達某種情境狀態時發揮到最大,他一向與世無爭,所以也不想讓音樂與文字間分出從屬,就如你無法硬是要區分在詮釋舒伯特的歌曲時,歌者和鋼琴伴奏誰比誰重要,鋼琴往往是外塑情境的描摩,人聲就變成心理狀態的獨白。
舒伯特終其三十一個年頭的生命,除了少數外出旅行的機會,他的足跡始終都徘徊流連在這個城市的無數角落,在他身前維也納對他瞭解不多,即使死後很長一段時間,維也納也都沒有給這位天才應有的尊敬與重視,他的作品雖不僅限於歌曲﹝他尚有九首交響曲、十部歌劇、多首管弦樂曲以及宗教音樂,更有為數眾多的室內樂與鋼琴奏鳴曲等等﹞,但其作品都有共同的特色,那就是無不具有天使般優美純潔的旋律,這也是使他能夠在音樂史上躋身最偉大的作曲家行列的原因。


1827年在貝多芬臨終病榻上,年輕的舒伯特哀傷的與其道別,隔年1828 年11月19日,舒伯特去世於維也納遺體便葬在他最尊崇的貝多芬墓旁,享年三十一歲。

2010年11月7日 星期日

蕭邦的生平故事

蕭邦生平
蕭邦---鋼琴詩人(Frederic Chopin)(1810-1849)

蕭邦有「鋼琴詩人」之稱出生於波蘭首都華沙。父親是位具有波蘭血統的法國人,母親是波蘭人,他共有四個兄妹,而蕭邦便排行第二。蕭邦自幼就酷愛鋼琴,稍微懂事後,時常三更半夜獨自爬起來彈鋼琴。在四歲時父親就教他彈琴。蕭邦年幼時,使雙親無比擔憂,原因是這個小男孩一聽鋼琴聲就會哇哇大哭,原來,蕭邦是因為很喜歡而淚動地哭起來,不久大家就發現這個小男孩居然會自己爬上琴椅,用小手敲打鍵盤,發覺能彈出聲音就手舞足蹈。當姊姊彈琴時,他也吵著媽媽要彈琴。
於是,母親就設法讓4歲的蕭邦和7歲的姊姊一塊兒學琴,可是過不了多久,他就越過了姊姊了。6歲時,父母親終於明白他具有音樂異稟,於讓他和宮廷鋼琴季夫尼正式學習音樂。
蕭邦在8歲時,就舉行公開演奏了,這是在慈善音樂會上彈奏羅維茲的鋼琴協奏曲。8歲在華沙的音樂會上演奏,使聽眾訝異不已,被譽為「莫扎特第二」。從這時期開始,他時常即席作曲立刻演奏,他非常擅長這種「即興演奏」。後來獲得了亞力山大皇御賜鑽石戒指的最高榮譽。
1830年,蕭邦決定出國,臨行,華沙音樂院的師生們為他送行,並贈以盛滿祖國泥土的銀杯,勉其勿忘自己的國家。後來這杯泥土,陪他死時下葬。
出名後的蕭邦,引來了一大群學生,學費即使很貴,學生也不會少。蕭邦又可以過一些貴族的生活了! 蕭邦在那個時期正和他的一個學生 談戀愛,但是因身份地位的問題他們始終沒有結婚。
由於李斯特的介紹,蕭邦和喬治桑認識了。起初對於這位過分豪放的女人,蕭邦並無好感。可是相處一久,在這兩位個性迴異的男女之間,產生了熱烈的愛情。
就這樣,28歲的蕭邦和34歲的喬治桑終於相愛,雙雙離開巴黎,住到有「熱情之島」之名的馬約卡島。九年後,蕭邦終於和喬治桑吵翻,兩人就此分手。此後,蕭邦的健康急速惡化。
1849年10月17日凌晨兩點,鋼琴詩人蕭邦因肺病去世,舉世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