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維希" 范" 貝多芬,1770年十二月十六日生於德國西部莢因河畔的小城波昂。貝多芬和祖父路德維希" 范" 貝多芬同名,他原是比利時人,1733年應聘到選帝侯禮拜堂充任男低音歌手,1761年升任樂長,1773年貝多芬滿三歲時,就去世了,貝多芬的性格和天才,大多遺傳自這位祖父。
貝多芬的父親約翰" 范" 貝多芬,是選帝侯禮拜堂的男高音歌手,愛酗酒、性暴噪,他夢想著要把兒子訓練成像莫札特一樣的神童,因此,強迫五歲的貝多芬開始學琴,以便藉此賺大錢。
貝多芬八歲時,就在公開場合彈奏大提琴,十歲時,發表處女作,十三歲時,波昂教會任命其為宮廷風琴手,而後進入倪富(Neeft,1748- 1798。1779年來到波昂,擔任宮廷歌劇院樂長,1781年後為選帝侯禮拜堂風琴師)和李斯(Franz Anton Ries,1755-1846,小提琴名家,1774年就任波昂宮廷樂師達二十年)門下受教,接受正統的音樂教育。
1787年貝多芬前往維也納準備投拜莫札特門下,當時莫札特三十一歲,他非常器重貝多芬的才華,但是因為母親的去世,貝多芬不得不回到波昂,也失去了這個大好機會。
1792年至海頓門下學習作曲,可惜的是海頓雖是一位大音樂家,卻不是一位好老師。他的教學缺乏獨創性,又懶於訂正習題。性急的貝多芬就趁海頓第二次訪英時,改向辛克(Johann Schenk,1753-1836)學習。次年又隨阿布雷茲貝格(Albrechtsberger,1736-1809,宮廷風琴師兼史替芬教堂宮廷樂長)學習對位法,且隨沙里埃利(Salieri,1750-1825,當時的維也納宮廷樂長)學習對位法。
貝多芬初期的作品以鋼琴曲居多,1795年寫作歌劇「阿雷萊德」,並發表「第二號鋼琴協奏曲」,1798年,譜寫「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和「悲愴奏鳴曲」,1799年完成「第一交響曲」,1800年,寫作「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和「絃樂四重奏」作品十八等。
1800年以後,貝多芬的耳疾已相當明顯,他為此煩惱不已。1802年,貝多芬前往當時的避暑勝地海里根休養,曾萌生自殺之意,並留下著名的「海里根遺書」。幸而他那熾烈的創作慾使他打消自殺的念頭,當耳疾稍為好轉後,他又回到維也納,在接近耳聾的狀態中,他又接連發表傑作。
1803年,拿破菕率領軍隊革命,逐一打破歐洲的舊體制,貝多芬基於祟拜英雄的心理,本欲把這首新的交響曲獻給拿破菕,卻不料拿破菕自己登基為帝,並實行專制政治。貝多芬由祟拜轉為失望與憤怒,乃將原題名為「拿破菕交響」曲的扉頁撕破,改題為「回憶某一位偉大人物的『英雄交響曲』」。
晚年的貝多芬非常不幸。首先,當1808年貝多芬三十八歲時由維也納三位貴族(魯道夫公爵、羅伯高維志太子和金斯基侯爵)支付年俸,把他留在維也納而使他不致於出任西巴伐利亞傑羅姆" 波拿巴特的卡賽爾宮廷樂長。但是這三位貴族沒落,無力再按照先前所約束的條件支付年俸。貝多芬其他收入雖然不少,但他本身很浪費,如此一來,經濟變的很拮据。
其次,是侄子卡爾的問題一直困擾貝多芬。1815年貝多芬的弟弟去世,留下孤子卡爾由他收養,他為了收養侄兒一事曾與弟婦打官司,到了1820年,貝多芬勝訴取得領養卡爾的權利。但卡爾是個極不爭氣的青年,經常替貝多芬惹麻煩。
1826年,卡爾二十歲時,為非作歹,最後企圖用手槍自殺未遂,貝多芬只好把他送往多瑙河畔的鄉下格森道夫,由弟弟約翰接管。不幸這次旅途非常辛苦,因為歸途著了涼,引起肺炎和水腫。
1827年,貝多芬臥倒病塌,三月二十六日下午,突然風雨交作,雷聲震耳。貝多芬緊握拳頭,高舉右手,凝視窗外。數秒鐘後,雙手無力的鬆開,結束了他痛苦的一生,享年五十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